“医疗事故”发生后主任“跑路”?网友却力挺他
来自中国台湾的王以舟医生,对于“病房老赖”可能还是头一次遇到,但其实很多医院都有过这种“老赖”,甚至一赖十几年的都不罕见。
撰文 | 田栋梁、黄思宇
“如何看待医院科室主任跑路,整个科室医生团队解散?”知乎上的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200多人回答,其中包括以“医疗揭黑”成名的张煜医生。
这位题主俨然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叙述这件事:
“2023年3月31日,神经六科医生团队正式解散,保留护士团队,科主任王以舟落荒而逃。
我复印病历回来查到王以舟存在多个违法违规行为。我教会了他书写病历、查房、如何查看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等等,没想到他还没给我交学费就跑路了。”
“医学界”搜索发现,这位患者家属还在贴吧、抖音等多个平台发表相似内容。他在抖音已经发布了30个视频,大多都是控诉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六科主任王以舟,他的个人介绍中写道:把自己的遭遇分享出来,避免更多的人受害。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六科王以舟术前讲解欺骗患者家属做脑血管间接搭桥四级手术,结果居然偷换主刀让一个主治医生黎劭学做四级手术!
“医学界”今日电话联系了广东省中医院宣传科,询问关于科室解散及王以舟离职事宜,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表示,那么大一个科室怎么会突然解散,并确认王以舟已经离职,而对于患者家属在网上四处传播的医疗纠纷事件,则称等调查结果。
随后,“医学界”联系上了王以舟医生和患者家属余先生,双方都对这起医疗事件作了回应。
王以舟:离职与此无关,医院已准备起诉患者
王以舟来自中国台湾,是台湾长庚大学神经外科教授、世界神经介入治疗医学会高级委员、台湾神经血管手术与介入治疗医学会创会人。2018年,王以舟加入广东省中医院并担任脑病六科主任。
他在电话中向“医学界”确认了他于3月底从广东省中医院离职的事,但否认离职是因医疗纠纷事件。“我过来的时候,跟医院签了5年的合同,现在是合同到期,所以我想换一个工作,跟医疗纠纷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这起医疗纠纷,王以舟向“医学界”讲述了详细经过。
患者是66岁女性,2021年11月18日入院。在入住广东省中医院之前,患者已经中风过两次,第二次中风稍微恢复之后,家属在某医生平台看到王以舟的信息,来挂了王以舟的门诊。
从患者家属带来的在外院拍的片子来看,患者脑血管情况很糟糕。住院后,王以舟为患者安排了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全脑血管多处狭窄:左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考虑闭塞,其供血区经过左侧大脑前动脉代偿。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窄(左侧重度,右侧轻度)。右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一位匿名用户表示自己刚从神经外科出科没多久,回忆起那几个月过的实在太累,科室管理很严,无菌观念非常强调,病程书写要规范,写不好就要挨批。“那个时候又累,又不理解科室做法,现在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过的这么累了。”
余先生大概不会想到,他发布的内容反而为自己招了黑。对于网友大多站在医生一边,余先生并不在意,他认为这些回复者都是医院找的水军。
台湾医生扎根大陆
王以舟成长于中国台湾地区,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在台湾桃园林口长庚医院总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2000年任职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主攻脑血管病方向。2004年,王以舟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跟随凌锋团队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进修一年。回到台湾后,2016年,王以舟出任林口长庚总院神经急重症科科主任。
2018年,王以舟接受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院长的邀聘,赴广州发展,组建脑病六科,并担任科主任。对于身为西医却加入一所中医院的原因,王以舟有过解释: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医院服务态度好,把病患需求摆在首位,跟自己待了快三十年的台湾规模最大的林口长庚医院很相近。对于选择来大陆的原因,王以舟也有过公开解释:因为本人背景因素(父母都是安徽人,在台湾俗称外省人),一向以华夏子女为荣,也佩服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洗百年耻辱,期待宝岛能够有朝一日重返祖国怀抱,所以从自身做起,为建设祖国健康事业努力。
在广东省中医院五年,王以舟最看重的成就是在亚洲最先开展了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研究,并且是该领域迄今为止纳入病例最多的研究,获得高分SCI期刊刊载,为该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证据,有利于解决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难题。
他表示,今后打算继续留在广州工作,目前正在谈的有几家医院。“我觉得药物球囊技术的潜力会很大,会对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帮助很大,我回台湾的话,没办法实现我的理想,因为大陆人口很多,会更容易找到研究合作对象。”
“病房老赖”已成医疗现象
来自中国台湾的医生王以舟,对于“病房老赖”可能还是头一次遇到,但其实很多医院都有过这种“老赖”,甚至一赖十几年的都不罕见。
2011年,陈某因交通事故受伤进入京煤总医院住院治疗。第一次出院后不久,陈某因不适再次来到京煤总医院,接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血管再通,之后便在医院住了三年半,期间医院20多次下达出院通知,但陈某始终以“下肢血栓是手术并发症”为由拒绝出院,甚至用铁链将自己锁在病床上。最终,法院对陈某强制执行出院。
2015年,64岁的孙某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了“腰后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其丈夫称手术失败了,不仅没有解决患者病痛,反而使患者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症状。尽管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认定“手术方式正确”,但患者和丈夫并不接受。两人在医院一住就是四年,经历多次败诉后,被法院强制执行出院。
方某是信阳市光山县杏林医院的“病房钉子户”,起因是该患者曾与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法院采纳了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认定医院在诊疗过程中过错的参与度为30%,原告方某自负70%的责任。但医院钱款已全部执行到位,患者也在结案证明上签了字后,仍以纠纷为由,长期霸占病房。2021年9月,医院起诉方某,要求其搬离病房,经光山县法院一审、信阳市中院二审审理,医院诉求获得了支持。但直到2022年7月13日上午,执行干警对方某进行思想教育后,方某仍拒绝出院,光山县法院依法将其拘留,并将其个人物品腾空。
神经科与精神科因为患者康复时间长、治疗负担重,成为“医赖”现象的“重灾区”。据新华社2016年报道,仅在湖南省脑科医院,每年就有上百例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出院的病人。时任院长谭李红说,因为缺少有效、合理的机制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医院几乎完全处于被动。
央广网曾在2016年发文《解决“医赖”出路在哪?》,文中称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4年以来就有“医赖”30多人,医院因为赖账没有结的费用就有100多万元。副院长王晋生说:“从我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大夫,人家叫行政事业单位,我们连行政都没有,就是一个事业单位,我们连公权力都没有。我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无奈,我们没有能力独立应对这些东西。我们只能是想法以后尽量避免产生新的,也没有想杜绝,不敢想,只能说让减少。
对于“病房老赖”现象,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对“医学界”表示:“这样的案子很多,每年都有,主要还是看医院是否愿意拿起法律武器。”
张勇解释说,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可以起诉医院,该赔多少钱就赔多少,但不能以医疗纠纷为由赖在医院不走了,这肯定是法律不支持的,医院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能放任这种情况。但他也补充说:“从法律角度来说这很好解决,但现实中可能比较难。”
张勇举了个例子,今天他接到一位眼科医生的咨询,这位医生为一位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患者表示自己术后的视力还不如术前,也到网上四处发帖控诉医生把手术做坏了。医生向医院反馈后,医院却要求医生自己去解决。
“我跟这位医生说,这应该让医院出面解决,你自己又不懂,你出面再说错了话,被人抓住把柄更麻烦了。”张勇说,“这个患者也不起诉,就是闹,所以很多医院可能还没有意识用法律维护自己与医生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