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爆了,但先别扯经济全面复苏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如果一个景区里,大部分游客来去匆匆,都是忙着打卡而没有驻足消费,这对当地旅游经济的贡献能有多少?

哪怕是来也来了,消费也消费了,整体而言,旅游经济对GDP的贡献也不过是几个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疫情之前的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而在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20444亿元,占全年GDP比重为1.69%,跌破2%。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从旅游市场的火爆,就推断出国内消费火爆,更不能就此得出国内经济已经全面复苏的结论。

旅游消费,也只是消费的一方面。人们愿意出门旅游,不等于在其他消费上就会“大手大脚”。事实上,眼下颇有些反常的地方就在于,大(件)消费低迷,小(件)消费火热。别看旅游出行热气腾腾,在买房买车等大项开支上,人们依然十分谨慎。

房地产就不说了,在汽车消费方面,尽管今年初以来,各大车企竞相打折促销,力度空前,但乘用车销售业绩依然十分惨淡。根据4月初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乘用车市场零售为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创下“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各大车企为什么要竞相打折,不就是因为车子不好卖吗?

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也是一直在下滑。根据IDC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而根据科纳仕咨询(Canalys)消息,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跌12%,是连续第5个季度出现下跌。消费不振,可谓环球“同此凉热”。

所以,无论是从旅游消费的“含金量”,还是从其对GDP的贡献来讲,对于旅游市场的火爆,都不宜头脑发热,过度拔高。

04

当然,旅游热确实能够反映出一种消费信心。

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谁还有心情出去玩呢?

只不过,这种信心也许是短视的,或许是盲目的,还可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并没有太多可供琢磨细究的地方。

就这个话题,我也不是劝人“理性消费”。“理性消费”这个词,多少有些语意不清。究竟怎么花钱才算是“理性消费”呢?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准确的答案。

我只是感慨,所谓经济不好,钱难赚,对于尚未踏入社会或初出茅庐的这届年轻人,或许并没有什么“痛感”。从历史的视野,当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经济不好、钱难赚的年代,又如何去体会这些呢。

因此,更不能指望他们能够读懂,张岱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背后的那种沉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