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有「淄」味
▲某财经媒体「拆解」拼多多专题的封面。
而侧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售后服务规则对某些利益盘子的触动,也会成为情绪化阻击的引信。
就在今天,还有文章说,拼多多是个庄家,设定了以算法为核心的「赔率机制」,垄断了规则所有解释权,并将其打造的交易场说成「不是卖场而是赌场」。
用「赌场」「庄家」之类的强诱导性字眼去定性平台的娱乐社交元素与「货找人」算法逻辑,本就是预设立场的污名化。拼多多设定的所谓「游戏规则」,最大的确定性其实就是尽力保障正当交易者尤其是消费者的权益,平台对多方权责的划定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
「仅退款」机制保护的是信用记录良好的消费者和商家,而不被保护的一方必然会有利益受损感——毕竟,真假掺卖、虚假发货等割韭菜行为相当于受到了「加倍惩罚」。
「五环内视障」下的偏见与「利益受损方」的反击,不可避免地会在合流中形成贬抑性声量。
但注重用户体验,对正常消费链路里「本分行事」的消费者和商家都是好事,带来的本是「卡尔多改进」——它是以商家售后的适度让渡换取各方利益的共生共赢。
在上海某母婴公司担任副总裁的85后宝妈徐欣,之前对拼多多的固有印象就是Low,直到用了一次「百亿补贴」发现商品价格比「双十一」的价格还便宜,且体验到官方客服120分的售后服务之后,路人转粉。
对于售后规则问题,商家得出的启示也多是「不能把消费者当韭菜」,而非「怎么换个法子割韭菜」。
有在拼多多上年销7亿的国产老牌家电品牌店铺负责人就说,每个月仅退款订单都是个位数,「无论在任何平台做生意,别割消费者韭菜才能长久,从平台和商家的角度而言,站位消费者才能维护健康的生态,淘汰劣质服务的商家。」
消费者得到高性价比的商品与高心价比的服务,商家得到销量上的正向反馈,往往是对称的。
数据最具说服力:今年「五一」假期前,拼多多先后推出「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五一大促」等活动,自活动上线以来,数码、家电、户外、美妆、服饰等数百家国内外一线品牌均深入参与。
在此期间,平台手机类目的销量实现环比翻倍增长,4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手机环比增幅更是超过180%;家电类目销量增幅更快,全品类销量增长了300%。
受益于「五一」出行热,平台上的户外商品也受到用户青睐:冲锋衣同比增长超过230%,皮肤衣增长157%,户外座椅增长108%,帐篷睡袋等产品的增长也接近100%。在消费群体中,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中产和年轻人群体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10+%。
「从商家角度而言,服务好消费者才是第一位,在部门的例会中,我们会讨论各种店铺指标,但从来没有关注过‘仅退款’的问题。」国内某渔具Top10品牌店铺负责人就表示,入驻拼多多7年的时间,店铺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数千万。「今年五一期间,店铺路亚、台钓等渔具、配件等销量至少翻了一倍,销售最为火爆的路亚也从一二线城市火到了三四线城市。」
这充分说明了一点:用户体验如何,消费数据会给出答案。
04
定位理论学者罗伯特·劳特朋曾提出「4C理论」: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他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
追求客户满意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注重用户体验。
淄博的「宠粉」式操作,是注重用户体验。拼多多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的善后,也是注重用户体验。
淄博在「五一」火爆程度不减,拼多多的大促也效果显著,验证的无非是那个朴素的道理:你不把消费者当韭菜,消费者才不会把你当镰刀;站在消费者一边,消费者才会站在你这一边。而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平台生态,只有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才能长久发展。
消费者的支持,本质上就是对良好用户体验的正向反馈。
到头来,淄博和拼多多拿捏住的,不只是公域或私域里的流量,更是「心域流量」。
在汹涌而至的心域流量中回旋的,则是埃文·威廉姆斯那句话:
用户体验,就是一切。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