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失控”背后


也看直播的壹读君|敏敏

最近李佳琦直播时的一句“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网友愤怒“消费者不可以说贵吗”“这回应太傲慢”,也有网友疑惑,他这个级别的主播必然知道世故圆滑,但他却抛弃了所有“社会人的伪装技巧”,变得“理智跟不上情绪”,这是职业倦怠的表现吧?

很快,#李佳琦 职业倦怠#也登上热搜。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和情绪崩溃有什么必然联系?

“不想干,也干不动了”

不少身处职场的人,都多少有过疲惫感,在豆瓣“上班这件事”小组,也常见网友吐槽“这班上不动了”。

偶有上述情绪很正常,但如果整个人从内到外散发着“不想上班”的气息,觉得自己累到极限,即使休假也拯救不了丧气的情绪,那或许,职业倦怠已经发生了。

所谓职业倦怠(burnout),简单说就是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体力和情绪衰竭,并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症状。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彼时他用“职业倦怠”一词形容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比如护士、教师等),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需要高频次直播,对接各大品牌,直播时还要不间断向观众介绍商品的电商主播,确实符合职业倦怠的“目标人群”。

那么,职业倦怠具体有什么表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总结了职业倦怠的三种典型表现: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也称人格解体、去人格化)、成就感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也是职业倦怠最明显的“症状”,它意味着个体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缺乏工作热情和活力。如果情绪衰竭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负面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即去个性化。

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同时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下降。

李佳琦在直播时说的“头痛到死,每天坐在这”“我唯一最后坐在这里的想法,第一个公司这么多人……然后就是你们,说我们不买可以,李佳琦必须要播”,不仅流露出情绪崩溃的迹象,也或多或少说明,主播这份职业和对应的工作内容给他带来的消极体验已经不容忽视,他直播的动力或许也已从“真心为大家推荐好商品”变成了“为了同事和观众不得不播”,换言之,成就感降低了。

有网友表示,现在李佳琦没有当初说“oh my god”时的感觉了

我们不是在为谁开脱,毕竟挣了这份钱,就得有对应的付出。

问题是,如果真的遇到了职业倦怠,能怎么办?

倦怠之后,如何调节

要知道怎么做,先要知道为什么。

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性格、社会环境、工作本身等。

个人性格方面,吉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兆良在《积极社会心理研究》一书中表示,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医护人员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如怯懦、孤僻、狭隘、神经质和低自尊。

此外,大众否接纳这个职业,从业者是否可能面临比较紧张的工作环境(比如医患关系)等,也对职业倦怠有影响。

个体和工作的关系也是重要因素。Maslach和 Leiter认为,职业倦怠是长期的工作和个人不匹配所致。这里所说的不匹配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过多、做的工作并非自己擅长的事、奖励和付出不对等、和公司价值观有冲突、对工作没有足够的控制权等。

多数不匹配的各种细分因素,他人难以直接观察到,最直观的当属工作量。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加大工作量确实可能提高职业倦怠几率。

比如,《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一篇针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对10184名护士和232342名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给每位护士每增加一名患者,护士工作倦怠的几率就会增加23%,对工作不满意的几率增加15%。

头部电商主播的工作量自然是不小的。

李佳琦曾表示,自己曾经一天至少直播6小时,每天凌晨四点睡觉,一年365天,他创下过直播389场的纪录。虽然今年来,李佳琦的工作量比之前有所减少,直播时长降至三四个小时,但很难说,这对他来说是不是依然属于超负荷,毕竟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可接受的工作量也可能不同,而用他的话来说,他现在其实已经“可以不用工作了”。

面对职业倦怠,自我调节很重要。

比如调整自己对当下工作的认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同时积极培养工作兴趣,并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多和他人产生积极互动、联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再比如,面对不可控的事件,关注可以控制的部分,适当放手。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自己努力调整的同时,也可以试试正念干预。

《Mindfulnes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对正念干预如何影响职业倦怠这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调节模型理论。其中的研究二招募了156名职场被试,做随机控制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正念干预可以改善被试的自我同情、自我控制等特质,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自我调节,面对工作倦怠,更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在可能的范围里减少工作量,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抑或脱离当下的工作环境,比如调岗,甚至干脆离职。

不过,这并不见得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是离职,听起来很爽文,但根据前程无忧《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近七成人不认为只跳槽或者远程办公可以解决自己的职业倦怠问题。当然,如果实在撑不住,那该停下来的时候不要硬撑,即使只能短暂缓解一下倦怠也是好的。

只是对于李佳琦来说,能否直接“停摆”不仅关乎他个人,也关乎他背后的员工们。

但这不是主播可以“口不择言”的理由,如网友所言,一群也会职业倦怠的人,为什么要花钱去听另一个(可能)职业倦怠的人傲慢的嘲讽?即使有情绪要发泄,也不该是对着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