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块“高地”凭什么能?


先来看三组数据: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出口整车、全国65%的智能语音产值产自这里;

全省约25%的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7%的税收来自这里;

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这都是占安徽不到0.1%面积的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创造的,真正是“小区有大能量”。

2020年9月正式揭牌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安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释放出强劲推动力。

安徽自贸试验区为什么能?今年9月,时值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3周年,决策杂志融媒体记者踏入了这片仅有119.86平方千米的自贸试验区内,探究3年来引发从“0到1”突破的深层原因。

大众学院首批毕业生

大众学院首批毕业生

在合肥,首创中德汽车产业高等教育“双元制”改革。合肥学院与大众集团共建大众学院,首批26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大众安徽骨干工程师。合肥学院大众学院院长王晓峰表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场景将会发生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景的变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替螺旋式上升,最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满足现代汽车产业需求的工程师。”

滁州积极推动合肥工业大学建立仪表线缆产业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中国智能制造及感知物联高峰论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共建活动。池州与合肥工业大学合建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

回首望,山峦叠嶂、轻舟已过。

正当时,步履不停、前路尤艰。

向海而兴,借船出海、长风破浪终有时!

“可以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方旭表示。

我们相信,主动顺应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大势,站在改革潮头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将在下一个三年,交出一份更加耀眼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