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旅游景点爆满但外国人很少,疫后恢复尚欠一大突破
双节长假,北京的旅游景点像全国各地一样人山人海。老胡去了几个热门景点,游客摩肩接踵。然而我同时注意到,如此热闹的景点,外国人却很少。于是我有意数了一下,在颐和园转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个外国人;在后海,从荷花市场转到烟袋斜街,一共看到11个外国人;在南锣鼓巷,我从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个外国人。另外,3个地方没有看到一个举着小旗的外国旅游团。我说的是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欧美裔或非洲裔,应该还有一些来自东亚的外国人,但我不确定,不在其列。
▲今年6月30日,美国政府发布了针对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的“旅行建议”警告。
老胡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坚定批判者,但我同时主张中美相互不应成为敌人,中美民间的友好交往尤其值得珍视。在中美和中西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中西恢复疫情之前的大规模人员交流,这对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成为基础性条件之一。中美2019年每周有332个航班,现在是每周36个,到10月底将恢复到48个。按照美方统计,美国在华留学生高峰时达到1.5万人,现在是382人。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大概好一些,但来华人数也总体上大幅减少。这样的情况显然需要加速改变。这可不是崇洋媚外,这是扩大和巩固中国开放成果的一份定力和理性。不让中美冲突和中西摩擦朝民间人员交往的领域扩散,这是我们应有的警觉和努力。
老胡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来华大幅减少的问题,让该有的对冲措施跟上,中国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一定会快速恢复。中国今天支持国际人员交往的各种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疫情导致的那些障碍的惯性终将散尽,我们要建立起尽最大可能减少地缘政治影响人员交往的强烈意识。中西经济交往的大盘犹在,中国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引擎之一,重现疫情前人员交往的活跃面貌,这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