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留给中国什么


·1977年10月1日,基辛格(左)在更衣室与球王贝利拥抱告别。

·1977年10月1日,基辛格(左)在更衣室与球王贝利拥抱告别。

基辛格以仲裁争端、推进对话而著称,这似乎也影响到他看待球场争端的视角。基辛格曾在一次采访中谈起1966年世界杯决赛上的争议判罚,并表示:“我曾经看了上百遍当时的现场录像,这件事正反双方都有道理。”

“基辛格是一位出色的仲裁者。他知道如何与谈判双方共情,并客观地了解谈判双方的诉求、立场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施瓦茨认为基辛格是他见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他在处事上刚柔并济,擅长借助幽默和个人魅力与他人建立关系。”

基辛格的老师、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曾用一个希腊词语描述基辛格:Poloytropos,意为“多向度的人”。在施瓦茨看来,这个词很好地展现了基辛格性格的复杂性。他的多向度体现在外交事务上,可能既是“鸽派”,又是“鹰派”。这种复杂性让今天的美国社会对基辛格的评价是分化的:一些人对他迷惑不解甚至尖锐批评,一些人则对他肃然起敬。

“他热衷于收集各种历史文件,其中有很多是各国人士对他与他的政策的评价。”施瓦茨觉得这个习惯很有意思。

基辛格年轻时就特别讨厌别人批评他的文章,经常和他人辩论;到了年近百岁时,依然对外界的批评耿耿于怀。

5月7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派出数次采访基辛格的83岁资深记者泰德•科贝尔,对基辛格进行了大约15分钟的简短采访。在提及美国人批评他当年轰炸柬埔寨的决策时,年迈的基辛格立即变得精神了,面带愠色反击道:“这个采访是为了庆祝我100岁生日的,结果抓住60年前的事不放!如果他们动动脑子思考一下,就不会质疑我的决策!”

“基辛格的许多外交活动仍处于保密期,我们并不知道基辛格在重要外交事务上参与程度有多高。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美国外交事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施瓦茨说:“但不幸的是,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处于极化状态。去年基辛格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建议,很快遭到各方的抨击。在今天美国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很难像过去一样再看到基辛格的外交思想成为主导。”

一个佐证是:民主党总统拜登上台后,身为共和党人的基辛格似乎被边缘化了。基辛格公开表示:“历任总统都邀请我去白宫,而拜登没有。”

“从表面上看,今天美国政坛在外交政策上似乎有更多共识。以对华政策为例,美国两党似乎在对华的强硬态度上有共识。”施瓦茨说:“但这是一个消极的共识。政客们没能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美国对华强硬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应当思考外交政策的背景、后果,以及其是否真正符合美国利益。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思考。”

“基辛格在一段时间里,为美国人提供了这样的思考,以及一张如何让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路线图。现在的美国政坛没有这样的路线图,只有一个‘西方’的意识形态概念。它限制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和互动。今天的美国政坛也更加分裂,而基辛格深知国家利益应该超越党派之争,他能够同时与民主党、共和党保持良好关系。这在今天的美国也是难以实现的。”施瓦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