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返乡观察︱00后是如何走亲戚的?
作者: 郑新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
如今过年,爸妈走亲,我们访友。
爸妈的亲戚主要是亲缘继承的,00后的亲戚是自己找的。
今年大年初三,我去了我的好友小牛家拜年。小牛家不近,我去要坐车,一路都很紧张,又有点兴奋,到地方后小牛接我到家,她们都很亲切地欢迎我。这趟走亲于我是非常奇妙的体验。大年初六那天,我去干娘家拜年,我干弟弟的五个朋友也从方城县各地相约一起来他家拜年,他们都是02年左右的。这两次见闻都属于00后走自己的“亲戚”。
一、从血缘群体到趣缘群体的嬗变
我家在河南方城的农村,当地习俗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走到初五初六,先去爷爷奶奶和叔伯家,然后是去舅舅家探望外公外婆,接着去几个姨家最后再看看姑姑家,如果有干亲还要走干亲。这个流程是我小时候的,现在我们家走亲戚的规模和流程早就变了。
第一,以前走很多亲,现在逐渐不走很多亲。小时候爸妈走亲戚会带我们,一方面是为见亲戚,另一方面是为了我们收红包,红包可以抵礼金,一般是要上交的。现在随着我们同辈长大,我爸妈辈分升级,很多亲戚他们也不用探望了,反过来是亲戚的儿女辈来我家走亲戚,于是我也不用跟着走多家了。
第二,紧密的血缘纽带松弛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可以从过年走亲戚看出来。血缘纽带维系彼此的亲缘关系,但往往这个纽带集中在几个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身上,老人在世,过寿和过年,子孙后代都要聚一起探望,老人一离世,很多时候就聚不起来了,聚的次数少了,关系逐渐就淡了。
第三,年轻人往往有过年焦虑。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很兴奋,现在亲戚来了也不想出门,网上说年轻人看到猫咪:咪咪咪,看到小狗:嘬嘬嘬,可一看到亲戚就低头玩手机,一是不熟,二是尴尬,三是怕盘问,就怕平时不联系,一见面开始查户口似的问,小的问学习,大的问工作,问婚育,让年轻人怎能不焦虑。
第四,是朋友,也是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亲戚联系少,可能是有点生物学上关系的陌生人,但朋友联系多,却可以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我们这一代主要一直在上学,和很多代际和同辈亲戚之间都不熟,几乎可以说是断亲了,但和朋友多年一起上学,早就是有一些革命情谊的,互相照顾,互相鼓励,有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过年自然更愿意见她们,而且我们认为,走亲走亲,走着走着不就成亲戚了。
二、00后走亲的网络流行性
我从去年开始我就计划过年去小牛家拜年,我和小牛多年挚友,很小就很佩服她姐姐的行动力和智慧,也很喜欢她妹妹鲜活的个性,但去年没去成,一是没找到机会,二是也不太敢行动,毕竟没走过这样的“亲戚”。今年抖音词条“00后有自己的拜年方式”火了,网络上很多00后都在去自己的好朋友家拜年,还有评论说“我妈把她那边亲戚断差不多了,我爸把他这边亲戚也断差不多了,显得我格外忙碌”,小红书平台更是有一个非常社会科学的热评:《从“乡土中国”到“小时代”——中国社会从血缘群体向趣缘群体的嬗变过程与情感逻辑”》。互联网是有渲染力的,这每一个视频和评论都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也吸引着我们00后这一代更大胆更积极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走的亲戚。
三、00后走亲的礼品独特性
我们这边传统送礼,是一份礼两三样东西,金典特仑苏安慕希、八宝粥饼干小面包、苹果橙子梨,再加鸡蛋,主要是牛奶搭配其他礼品。00后走亲戚不太一样,送的礼都是自己喜欢的。父母辈请喝茶,我们请喝奶茶,互相送旺仔牛奶,螺蛳粉,魔芋爽,酸辣粉。自己喜欢的当场拆,而不像传统送礼,还会转礼,有时候兜兜转转自己送出去的又回到自己家了。另外根据刷抖音,我发现了河南送礼的特殊性,似乎只有河南才有一提两箱袋子的礼,牛奶一提是两箱,这只算半份礼,而其他省一箱就算半份礼,这里面存在着地域差异。
四、00后走亲的趣缘纯粹性
去小牛家走亲戚的时候,吃过饭不久,她爸爸说想和我聊聊天,我和小牛坐在一边,觉得要正式严肃一点。叔叔先是有些好奇的问我,小牛是为什么能让我和她交好这么多年的,我们俩不过是初中一个班级过半年,甚至高中也不在一个学校。我有些诧异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说是因为小牛好啊,她足够好我们的关系才能这么好,我反复夸了几次我认为的小牛,叔叔和小牛笑了笑才过了这一问。整个聊天过程是让我觉得很舒服的,感受到了长辈的亲近和关心,还学到了一些道理。
事后我和小牛还讨论了开始的问题,她认为叔叔这样问很正常,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在长辈们那一代的认识里,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同学朋友,多少都是差不多的,交往之间或多或少都顾虑些计较和利益,所以当差距与不同客观存在时,他们会诧异也在所难免。毕竟同学们之间逐渐都各奔前程不再联系了,有的很早就婚育了,有的毕业就去打工了,有的接着读书,正因为寻常来看我们两个也会逐渐陌生,才更让我觉得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正因为珍视这样的情谊,我们才更愿意走自己的“亲戚”。千金或易得,知己却难求,能得此友,自当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