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40岁的女性,为何成为职场中“消失的她”?


“35岁现象”的受害者,除了女性,男性也是一样。很多男性之所以没有退出职场,看起来是自由选择,但同样是无奈。女性还有退出职场回归家庭作为次优选择,对于不少男性而言,社会规范以及家庭要求使得他们想退也没法退,只能咬牙坚持。

一个失业的男性遭受的社会压力以及心理压力,可能大于同等情况下的女性。因此,不少男性接受工资打折、强度加大的各种要求,甚至一窝蜂涌入快递跑腿以及滴滴司机的行列。可见性别年龄带来的歧视,女性和男性从整体而言都是受害者。

追根溯源,“35岁现象”最早来自体制内,即公务员招考。在前些年,正是从我国《公务员录用规定》开始规定报考公务员的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此后不少事业单位、国企甚至民企追风。

要改变年龄歧视,需要从体制内开始,尤其是公务员招考开始,让这样明目张胆的年龄歧视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年女性的40岁现象,本质上是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歧视。认识到这种歧视的运行机制以及广泛性,并且着手改变,不仅对于中年女性群体有益,对于社会也有重大利益。

因为,每个人都有中年,每个人都可能沦为权利受损的少数群体,我们如何对待少数群体,就决定我们如何对待大多数人。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