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旅游教我做人


山头都是等待日出的游客

山头都是等待日出的游客

这一切都是为了守候太阳射出第一道光,“晨雾”准时升腾之后壮丽的丁达尔效应,不过置身其中,嗓子怎么有点剌?原来“雾”其实是村民为了游客出片,专门烧树叶和茶树籽壳燎起的烟。

漳村的板凳桥也是打卡渔舟唱晚的地标。我们花100元租船,凑近才发现船上的王大叔与其说是蓑笠渔翁,不如说是个专业模特。他根据游客们的需求,一会儿船头撒网一会儿醉卧船舱,我们这一团拍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天色全黑宾客尽欢,他才收工靠岸,收下导游给他微信转账的300元酬劳。

王大叔55岁,20年前遭遇车祸,腰椎里全部打着钢板钉子,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但火热的旅拍业务给了他新的谋生方向。

他告诉我,每天要吃三包“头痛粉”才能完成工作,但面对预约付了钱的游客,“必须服务到位”——网撒出去高过自己的头,站在高处的老法师们拍出来的渔网才圆;还要做表情管理的功课,时而面露凶光,时而抚髯微笑,需要沉默时就抽支烟,脸跟眼睛全部耷拉下来,假装在思考到什么地方去打鱼。

王大叔说他很需要钱,上有80多岁父母要赡养,妻子也有可能瘫痪。不过遇到游客蹭拍,他也不会吵架阻拦:“你们大老远来了,你们就是客。”

另一处经典机位是察关古桥,桥上73岁的詹大爷穿着蓑衣,扛着木犁,牵着老牛,一遍又一遍走过,一团收费100。拍完闲下来,他也乐于指点我们的构图,有前景才够写意。他觉得拍比被拍好玩,但什么都不如种地踏实。

这场“失败”的旅行让我有点惆怅,人们逃离城市寻求诗和远方,却被工业化制造的桃花源欺骗,难免失落,但更多现代人没有时间和精力等一场朝雾、一次秋雨,愈发希望以田园乡野的意境实现心灵的疗愈。

哪怕实现的方式,是快速获得一模一样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