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线路宣布调价背后,高铁是如何定价的?
近日,铁路12306官网发布调价公告,武广高铁、沪昆客专等4条高铁票价开涨,涨幅近20%。消息一出便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公告指出,为进一步提升高铁运营品质、满足旅客不同出行需求,决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对京广高铁武广段、沪昆高铁沪杭段、沪昆高铁杭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上运行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并根据市场状况,区分季节、日期、时段、席别等因素,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实行有升有降、差异化的折扣浮动策略。
针对此轮高铁票价上涨,舆论认为此举有利于提升高铁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也有人质疑:提价可以,但步子迈得太大,出行成本会大大提高。
专家认为,灵活的票制票价应建立在市场有竞争、乘客有多种选择的基础上。
还不容忽视的是,票价“有升有降”的同时,如何实现服务“水位”的“只升不降”,也直接关系到民众对于票价调整的接受程度。
近年来,高铁“强制买长乘短”“站坐同价”等话题一再引发社会争议,精准呼应社会关切,持续优化提升高铁服务质量,让乘客拥有对等的“获得感”,是票价调整必不可少的配套行动。
总之,高铁票价调整有其复杂性,但必须找准行业健康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公约数。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和逻辑,也不能丢失铁路服务作为公用事业该有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国铁相关负责人在回应中表示,票价调整“目的是通过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促进客流增长,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而这样的目的是否实现,乘客才是最终的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