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鼓励仇恨的“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做到千万级,是平台的耻辱
多家平台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引导,这值得肯定。但是,人们也有疑惑:为什么网络舆论竟然发展到这个地步?那些宣扬极端主义的仇恨言论,早就超出了普通意义上言论自由的范围,为什么一直能够存在?
很明显,平台是有责任的。至少在一段时间,仇恨日本、美国,在各平台看来,近乎是“健康流量”,这是各平台应该反思的。长期以来,视频平台上似乎存在一种气氛,“喊打喊杀”大行其道,而鼓励各国民间交往,会被攻击为“汉奸”。这既不符合我国外交政策,也违背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基本伦理,却一直被纵容——结果成为变相的鼓励。
平台存在的基础和商业逻辑,是流量。有流量就代表有受众,流量越大就意味着越有前景。在这一点上,平台和博主是利益共同体,“大号”则是这一逻辑的结晶。
但是,人们也应该形成共识,账号受众越多,责任也就越大。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算法”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它要受到价值观的引导;很明显,在守护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方面,平台能够做得更多,也应该做得更多。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如果能被封禁是好事,但我们也必须思考:它为什么能够做到千万级?一个经常抄袭、鼓励仇恨的账号做到这么大,是平台的耻辱。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