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泥土里长出来的故事|专访迟子建(上)
迟子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她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其文学作品多以东北人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迟子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600余万字,出版单行本百余部,曾多次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其代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2008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深刻描绘鄂温克人的文化和生活。迟子建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意、阿拉伯等多国语言出版,获得不少世界“灯迷”(迟子建小名“迎灯”,其粉丝自称“灯迷”)。
2024年夏,吴小莉与迟子建在冰城哈尔滨相约问答。
1
迟子建:人的想象是有边界的,
而生活,给想象插上了翅膀
吴小莉:近几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又再次火爆了,我知道当时你的一个朋友就打电话来说:“小迟,你写吧,也只有你能写”,为什么她觉得只有你能呢?
迟子建:她了解我的写作,她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崔艾珍,她了解我的个性,熟悉我的生活,如果我不在那片土地生活,不熟悉那个生活,完全不会有感觉。我很自豪的是,武汉大学有一位教授,她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谈这本书,从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纬度去谈,这个作品里涉及到的那些植物、动物等生物,它在什么季节出现、它是什么样的形态……按植物学的严格标准来衡量,她发现几乎没有破绽。
如果我不生活在那里,我写到那里的动物、写到四季轮转、写到暴风雪、写到在湖面狩猎犴达罕的时候,那么唯美的画面,如果我没有看过,怎么写得出来?
再比如说《群山之巅》这部长篇小说的开篇,我写屠夫辛七杂出场时,他吸烟是拿一片凹凸镜,对着太阳用桦树皮把火引燃,引燃以后点烟,这是我曾经亲见的场景——当时我的故乡有一个菜农,我休假的时候回去,他来问我们,你们家今年秋天要多少萝卜、多少白菜,然后他很自得地拿出一面凹凸镜,对着太阳,拿着一个薄薄的桦树皮,这么晃来晃去,啪,火就引燃了,他就抽烟,不用打火机,取天火,我觉得取来天火抽的烟一定味道非同寻常,这就是生活,就是这种泥土味十足的人物给予我的灵感,所以我让他以这种方式在我的作品里亮相。
短篇小说《炖马靴》,也是我听来的一个发生在东北大地的故事,是东北冰雪山水画家于志学给我讲的。他童年的时候,有一只瞎眼的狼,在晚年的时候,叼着他小狼的尾巴走,就是小狼在前面走,这个老狼在后面叼着小狼的尾巴,出入森林当中,如此温暖。人的想象力是有边界的,哪怕是写玄幻类的作品,我觉得,现实生活本身给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制作人:韩烟
编导:梅苑
编辑:金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