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最受欢迎运动项目对奥运都很冷淡


即使是一向表态支持高尔夫回归奥运的老虎伍兹,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高尔夫球能够重返奥运会,那将是这项运动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但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奥运金牌和大满贯赛事冠军哪个更重要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后者。”

与职业化体育项目的隔阂,始终是奥运会的隐痛。长期以来,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收视人数能勉强与足球世界杯决赛相抗衡之外,奥运会大多数比赛都缺乏足够关注度,许多冷门项目的现场观众甚至只能由本国代表团运动员组成。除了田径和游泳这种传统纯竞技项目能够代表世界最高水准,并吸引一些赞助和广告外,其他大半项目都只是鸡肋,存在感极低,甚至沦为“四年一亮相”的表演赛。

这无疑跟奥运会早期的矫枉过正有关。早期奥运会强调业余性,但这使得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都无法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萨马兰奇掌控的国际奥委会逐渐将大多数项目向职业选手开放。早期奥运会还抵制商业化,甚至不惜变成赔本生意。但违反经济规律的事情注定不能持久,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萨马兰奇不得不推行商业化,开始经营电视转播权、门票、赞助权和特许商品。但根据奥林匹克精神,奥运赛场内不得出现任何广告,它与足球世界杯的收入差距,主要就因为场内广告。

其实,所有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项目,都曾被奥运会视为洪水猛兽,但又在事后证明它们相对更干净,也因职业而更完善(这一点,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的比较最为明显)。即使它们看不起奥运会,即使参赛者不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仍无损奥运精神。相比之下,某些冷门项目至今仍被当成政治工具,才真正违背了奥运精神。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