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35名教师,这一专业却招了近2000人


日前,多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规模扩招引发关注。

其中,作为山西唯一一所“211”高校,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今年的招生人数达到1871人;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招生人数为1230人。这两所高校软件工程一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就占到全校总招生人数的约五分之一。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部分河南高校身上,比如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属于非师范专业的软件工程今年招生人数达到了1980人。

大规模扩招

“我们在读时学院也就1000多人,短短几年时间,仅一届就扩招到快2000人。”目前在某“985”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毕业生李明明感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母校软件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近两千的新闻,早在校友的朋友圈中刷屏了,和他一样,不少校友也对学院这一扩招规模感到不解。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官网发布的招生计划,今年软件工程专业计划招生1795人,而该校今年全校的计划招生人数为8880人。这意味着,仅软件工程一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就占全校总招生计划的20%以上。

河南师范大学校园一景。图/视觉中国

河南师范大学校园一景。图/视觉中国

“这样的‘生师比’非常夸张,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在阶梯教室上大课。”有高校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专业课如果总是几百人一起上大课,教学质量可能大打折扣,“因为连抓考勤都变得十分困难”。

在教育学领域,“生师比”是一项关键指标,比例越低往往意味着高校越偏向于精英式的小班教学。不少知名高校“生师比”普遍较低,一般在10:1甚至5:1以下。比如清华大学2022-2023学年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203人,学校有教师3024人,“生师比”约为5.35:1。

具体到太原理工大学,相比软件学院,与其课程存在诸多相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师资配比则高得多。根据官网信息,该学院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讲师50人,共计91人,其中博导11人,硕导50人,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

而今年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的招生人数则为157人,不足软件学院的十分之一。最近三年,该学院的招生人数与今年大同小异。这意味着,即使同在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生师比”远远低于软件工程专业。

那么,太原理工大学的软件学院是否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一起上课,共享教学资源?

“平时不在一起上课,分方向的时候会有一点交叉。”前述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读本科生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软件学院从入学开始就是独立的,其他各专业大一时则需共同到求实学院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再分配到各专业学院。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3+1”规划,三年学在学校,一年基地实习。

就上述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太原理工大学宣传部,截止发稿,对方暂未给出回复。

专家:须考虑教学质量和可持续规划

除了太原理工大学,部分山西、河南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今年的招生人数也比较惊人。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今年计划招生人数高达1230人,而该校今年总共计划招生人数为6435人。同在山西的中北大学,其软件工程专业今年招生1600人。

类似的还有河南的部分高校,比如河南师范大学,今年软件工程计划招生1980人,其属于非师范专业,而该校今年总的招生人数一万人左右。郑州轻工业大学,今年软件工程招生也超过了1000人。

与一般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只招收理科生不同的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今年总共招生人数多达1930人,分两个批次(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8个子方向,并且还将240个软件工程招生名额分配给文史类考生。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有自身的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不仅要建立在对就业市场深度的了解之下,还必须考虑教学质量和可持续的规划。”储朝晖说。

(应受访者要求,李明明为化名)

编辑:孙晓波

运营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