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呼机爆炸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技术,而是底线究竟多低”
继当地时间9月17日黎巴嫩传呼机爆炸事件后,18日下午黎多地再次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其中包括对讲机等设备。
在前一天全境多地同时发生寻呼机爆炸事件后,当地时间9月18日,黎巴嫩多地再度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目前,爆炸事件已造成数十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
自去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至今,哈马斯和真主党领导人遭遇一系列暗杀,这些暗杀事件均归咎于以色列。那么,本次爆炸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属于恐怖主义行为?国际社会对此次连续爆炸事件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就相关问题,观察者网与北京大学西亚系助理教授梅华龙进行了对话交流。
观察者网: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导致至少9死3000伤,对讲机爆炸又造成20死450伤,其中包括儿童和平民。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您如何评价这一袭击事件?这是否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梅华龙:从性质上看,我个人觉得这种袭击事件属于恐怖主义行为,它通过在普通人群中制造无差别流血事件,以达到在对方社会中散播恐惧的目的。
虽然很多电子产品的持有者从属于真主党,但真主党既有军事分支,也有参与议会政治并履行日常行政管理的政治分支,后者并不属于一线战斗人员。如果以色列的退伍士兵或预备役士兵在未服役时算平民,那么这些真主党员也可以算平民。更何况,遇害者中有儿童。此外,根据外媒报道,医院医生等明确与真主党无关的成人也是对讲机的用户。
因此,这是一起针对包括平民在内的对方社会成员的无差别袭击。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在911袭击中也有至少几十名美国军事人员死于袭击,但这并未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对其“恐怖袭击”性质的认定。我们绝不应该将“恐怖袭击”定义为由特定(民族或宗教)群体针对另一个特定群体(民族、宗教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袭击。所有针对包含平民的群体、旨在制造恐慌(而非摧毁明确的军事目标)的袭击(包括加沙地区经历的无差别地毯式轰炸),都是恐怖主义的体现。
实际上,这起袭击比传统意义上的恐怖袭击更加恶劣。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8日所说,这起事件将平民日常所用的设备武器化,从字面意义来看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此次袭击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造成极坏的连锁反应。当然,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去西方化和国产化,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安全意义——不限于狭义的信息安全。
当然,我们也要了解到,通过传呼机遥控爆炸,并不是什么“黑科技”。在我国20年前公开发表的论文里就讨论过该技术及其预防。这一事件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技术”,而是“底线”。
我们需要评估一系列问题:如何评价相关国家或组织的行为?如何与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我们认为大家都遵守的规则,对方是否遵守?技术合作的风险在哪里?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西方势力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层面上做好准备?
最后,该行为是否有军事意义?以色列目前正在集结兵力,试图从北面入侵黎巴嫩。一般情况下,以色列会从大范围空袭开始,爆炸事件将明显打乱黎巴嫩方面的节奏,特别是给对方的医院制造压力。此外,有西方分析人员认为此举也可以破坏真主党的通信网络,影响对方抵御以军入侵的能力。不过,鉴于加沙地区的抵抗组织在一年后仍能组织起针对以军人员和坦克乃至直升机的有效反击,还能通过固话通信,甚至仍能继续拍摄针对以军的袭击画面并在互联网上公之于众,我认为对于各方面有更多积累的真主党而言,此次袭击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
当然,我们也应该对黎巴嫩这个体量小但内部多元的国家建立更全面的了解。此次事件背后的渗透行为,或许也与黎巴嫩内部(乃至真主党内部)的漏洞有关。特别是考虑到黎巴嫩什叶派、逊尼派和天主教马龙派的教派矛盾,真主党参与整体社会运行越深,反渗透压力可能就越大。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8日,黎巴嫩巴勒贝克,继17日黎巴嫩多地发生传呼机爆炸事件后,黎巴嫩多地再次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已有20人死亡,450余人受伤。图为发生爆炸的通信设备碎片。东方IC
观察者网:当地时间9月18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以色列“毫不拖延地结束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非法存在”。表决中,124票赞成,美国、以色列等14票反对,43票弃权。中国投下赞成票。但显然,以色列不愿放弃非法占领巴勒斯坦领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看不到中东的安宁之日?
梅华龙:联大的决议并没有约束力,更何况安理会的决议,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也可以置之不顾,因此,这些决议不会带来任何明显改变。从常理角度来说,以色列不可能放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也不可能主动撤出在西岸的定居点。
以色列在20年前单边撤出在加沙的定居点,是因为当地人口比例悬殊,他们不愿意也没能力管理加沙。撤出之后,随着矛盾升级,很快就将加沙围困了起来。因此,目前再去“呼吁”以色列撤出定居点、撤出被占领土,没有实际意义。
以斗争求和平,是目前实现中东和平的重要道路。直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固然最理想,但当事方没有意愿这么做。没有军事和经济上足够大的压力,以色列或许会临时停战,但不会主动撤离占领土地。各国抵抗组织和地区内的非美盟友,需要组织起有效而持续的斗争。如果国际社会确实愿意看到中东(不只是巴以)相关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也需要对相关方面施加足够的经济压力。
战争对以色列社会和经济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美国的援助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以色列是维系美帝国主义体系的核心地带,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坚定的。因此,若想看到中东地区乃至一带一路地区长期的稳定与和平,美帝国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美国势力的撤出是前提条件。国际社会是促成这个条件形成,还是静待美帝国内部问题积累、爆发,抑或被动观望,都会影响我们到底何时才能看见该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长久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