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生二孩?”“要不要生三孩?”所有人的母职困境都一样


亲密关系教育从小做起

第一财经:做了这么多访谈,看到那么多婚姻里的困境,你们觉得比较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蒋莱:双方都可以自洽,可以好好沟通、协商。双方也都要付出,偶尔会有些退让和妥协,不存在说只以一个人为中心,或者说彼此之间存在上下权力关系,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受尊重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对方的认可。现阶段中国社会,受教育比较好的女性为什么会恐惧进入婚姻?她们看到了什么是理想的婚姻,希望自己也拥有,但没有遇到适合婚恋的人,就对进入婚姻很谨慎。其实这些女性的上一代,也知道理想婚姻是什么,只是她们认为在以前的时代环境下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新型婚姻文化进入社会后,会影响到更多人,大家都想选择能够平等交流和协商的婚姻。因为从恋爱到进入婚姻,再到育儿,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也会产生很多矛盾,有种说法不是讲,看起来再美满的婚姻,一生中也有几百万次想掐死对方和想离婚的念头吗?这时都需要夫妇间去寻找解决方案。

沈洋: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家庭是互相尊重,互相认可对方的付出,相互配合,比如一方在事业上升阶段,另外一方就在家务和育儿上做得多一点,反之亦然。在家庭事务分工上,有大家都认可的、比较公平的分配。我们访谈的家庭里,也有夫妻之间做得比较好的,只是因为故事性不够强,最后没有写进去。

蒋莱:其实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不一样,没有所谓好或者幸福的标准。要想有一个性别文化比较好的家庭,就是沈老师讲的,首先还是互相都看到对方,看到对方是人。认为丈夫就是该赚钱,妻子就是该生育,都是没有看到对方是人本身。好的夫妇关系首先应该是友谊关系,大家是人格平等的,可以交流的friendship。在这个基础上,对生活产生共同的向往,决定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要生几个孩子、怎么养育孩子,大家都是一起协商、推进的。

现在的90后、00后都觉得,如果没有很强的动力,或者说很爱对方,就不想走进婚姻。我是1979年出生的,我们那时的心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绝大多数女生都觉得,错过这个好男人就错过了,应该结婚。那时很多人还说,找老公像选绩优股,如果觉得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就是找了个“垃圾股”,现在想想,也是把对方物化了。过去的教育就是这样,没有鼓励年轻人对爱的理解,觉得婚姻就像一个经济体。如果抱着这样的心理进入婚姻,在婚姻中遇到困难、受挫受阻时,当然觉得非常煎熬和痛苦,因为你没有看到对方,也并不是真的和这个人建立起了亲密连接。

我们还应该对年轻人进行亲密关系教育,这才是上野千鹤子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遗憾的是从小学到大学,这方面的知识学校不教。而在原生家庭里,有人可能又目睹了父母之间质量很差的婚姻,也会影响他们进入婚姻的意愿。所以,社会应该去做推动,让年轻人真的自愿走进亲密关系,实际上人也是有这方面需求的,需要有密切的伴侣;有些人转而去爱宠物,很可能是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失望,寻不到。所以沈老师才在书里说:“家庭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纯粹满足,而是通过不断的冲突与协商之后,有了视家庭为一个整体的‘共产主义’视角,目标是为了家庭及每位成员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