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鼓励年轻人啃老,有一种鸡汤叫“媚青”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当然,这些发言者倒未见得在乎,毕竟受损的是集体,受益的是本人,没有人会想着为一个抽象的集体负责。

但对于社会来说,这会造成一种无形的损失:人们对知识权威祛魅,对人文素养轻视,对道德感召力不屑,一种原子化的、个体化的、无价值化的观点碎片,成为一种狼奔豕突的公共情绪。

在今天,“专家”变成“砖家”,“教授”变成“叫兽”,“文明”会被说成“圣母”,“权利”会被说成“打拳”,一切都在娱乐、调侃性和不屑中被解构。

就好像今天对文科的轻视,补课老师也可以对一个专业发起挑战。看上去,这轻视的是一种学科,事实上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所谓的社会关怀都显得虚无、荒唐,最好的学者,就是那些理工科,“毋需多言、给我产品”就好。人们只崇拜刚性的工业力量,而非柔软的人文思索。

对此,人们也没什么办法反驳。专业声誉,恰恰是在很多学者犬儒化的发言中,自己丢掉的。

也很难评价这个现象是好是坏。人们丧失了某种公共信任,至少每个人都更“自信”了,更加“勇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联网更热闹了,这个现状,人们终究是要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