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张春谈麦琳事件背后的暴力:施暴者往往怀着绝望的心态


您在采访中提到了小鹿、邵艺辉,再到今天的麦琳,类似的网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春:我们没有数据去证明网暴的频率有没有提高,但既然我们谈论网暴,那么说说我们身处的网络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网民数量变多了,网络更加易用了,大家可以说话的地方变多了。

另一方面,现在社交媒体的推送机制完全不同了。过去在博客时代,每一个网站都是封闭的,我们会在旁边写很多友情链接,要点进去才能看到,没有平台会给用户推送他们没有关注的内容。现在的推流机制完全是由平台的算法决定的,我在小红书上只有几百个关注,但有一天我发了一个帖子,有15万观看,但剩下的帖子仍然没有人关注。

一个普通网民说出来的话,他可能以为没有人看,但突然有一天被平台算法选中了,其中一些说得不全面的东西,就可能会招来恶意的评论,一场网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大众也很难像批评《再见爱人》节目组一样去批评小红书,因为这种批评对它的影响太微乎其微了。

这种形式的网暴,对于当事人来说,会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

张春:当事人的反应,我不能肯定,但一定是不好受的。具体他们会不好受到什么程度,和这个人的背景、经历、承受能力有关。我更加关注的是,这种网暴对于普通人的影响是什么。我前面提到过,我的客户们会跟我说,他们对此感到害怕,会担心这道雷劈到自己身上。我有一个听众,她每次听完我的播客节目,都会在微信里给我发好几百字的评论。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发在评论区。她说我不想在互联网上留下任何痕迹,因为我太害怕被网暴了。目睹过这种网暴的人会感到害怕,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公共表达中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