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推行“四天工作制”的全球公司越来越多了,效果如何?
上七休七的壹读君 丨 彤 云 陈秭睿
今年“上四休三”的话题在网上很火爆。
前一阵子,“耐克大中华区宣布将实行四天工作制”的消息登上热搜,有媒体报道称:耐克大中华区发布内部信,宣布推出新的“混合工作模式”,即每周在公司工作四天,周五可以选择居家办公。
结果被好多人理解为“上四休三”。
虽然耐克方面马上否认了实行“上四休三”的传言,但改变不了网友们对“上四休三”的热烈探讨。
有网友酸道:有的公司都上四休三了,我还在过大小周(一周单休一周双休)……
有疑似“上四休三”的网友诉苦:结果就是休息时间用来加班,工资还变少了。
还有网友不屑:双休都没实现,实现啥三休?醒醒!
“上四休三”确实更像是一种理想,毕竟还有一些人连一周五天8小时工作制都没达到。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1月~9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约等于每周工作6天。
也有人是通过平日超负荷加班,换取周末的“双休”。DT财经发布的《2023年轻人加班报告》显示,超六成人在周末加班。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时间每减少10%,个人的碳排放就会减少8.6%。因此该实验的首席研究员、经济学家朱丽叶·肖尔(Juliet Schor)提出:缩短每周工作时间是减少全球碳排放的关键。
“上四休三”的弊端
凡是都有利弊,“上四休三”也不例外。
有些工作可能不太适合“上四休三”。特别是一些与民生相关的行业,不仅不适合“上四休三”,甚至在周末休息都有些影响百姓生活。
早在2008年,美国前犹他州州长约翰·亨茨曼(John Huntsman)就启动过“周休三天”的实验,通过让政府雇员周一到周四每天工作10小时,换取周五的休息日,也换来了居民们周五无法获得服务的抱怨。
于是,犹他州政府的“上四休三”政策于2011年结束。
一些需要随时对接客户的工作则不可能“上四休三”,因为有些客户可能是996、007,随时随地需要联系,即便公司实行了“上四休三”,也是随时加班的假“上四休三”。
与工作类型相似,有些个人也不适合“上四休三”。
2018年新西兰信托中心Perpetual Guardian的创始人安德鲁•巴恩斯,也曾在公司内部发起为期六周的“上四休三”试验,得到了企业与“大部分”员工双赢的结果。因为“大部分”员工表示自己获得了更多陪伴家人、培养爱好、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时间,但也出现了对“上四休三”不满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上四休三”需要在4天内完成5天的工作量,会导致工作压力增加;还有些人表示多出来的休息日令他们感到无聊,甚至怀念工作环境……
“上四休三”增加的工作压力能通过提升工作效率解决,但多出来的休息日给部分人带来的“空虚感”,可能不太容易填充。
此外,“上四休三”对企业的管理要求比较高,一旦制度设定不合理,就可能变成“随时加班又降薪”,所以至今四天工作制还没能大规模地流行。
但“上四休三”也存在积极效应。
有没有一种可能,只有“上四休三”的全面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双休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