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集体“出海”背后


在多领域展开合作

7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成立,这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首家大学分校。

同日,西北工业大学宣布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哈国大”)签署协议,双方将围绕空间科学探测等开展联合研究。而早在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就已经与哈国大开展合作,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以下简称“哈分校”),以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理工科本土人才需求为牵引,开展联合招生。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科技领事张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去年10月哈分校正式启用后,目前首批研究生已在哈萨克斯坦完成第一年学业,为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本部第二年的学习做准备。

“这是中国第一所高水平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开设的分校。”张伟说。他认为,这具有开创性意义。

多所高校“出海”

北京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施越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随着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不断升温,一系列重要外交事件推动了陕西高校与中亚地区的合作。特别是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中亚五国元首齐聚陕西西安,明确了西安作为我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的重要城市地位。此后,陕西的高校纷纷聚焦中亚,寻求新的合作机会。2024年3月,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秘书处在西安正式启动,进一步凸显了西安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城市景观。图/视觉中国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城市景观。图/视觉中国

施越认为,还应继续推动双方在汉语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中亚各国的本土教育机构开设汉语课程,提供必要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同时扩大汉语教学的覆盖范围。

“除了能提高以汉语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影响力,还能为分校招收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长期来看,将有助于分校在当地建立稳定的生源基础,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他说。

马林刚也表示,随着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双方需要大量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和法律环境的人才。教育合作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以促进双方的经济合作更加顺畅。因此,应通过增设语言课程、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学术研讨会等,为教育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马林刚认为,为推进和中亚国家教育合作,应着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如实施教师交流、开展联合办学等举措,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鼓励双方教育机构和企业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加强合作,如共同建立研究中心等,以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他看来,平衡经济投入是保障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需确保合作项目中的资金使用公平合理,共同为教育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施越提到,中资企业是中国高校在中亚办分校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分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当地中资企业培养相关专业的本土化人才。因此,有意开展国际合作的高校也应同时开展对当地中资企业的调研,了解他们的行业分布、人才需求层次和专业领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同时,他认为中资企业也应积极吸收中国高校分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他还提到,中亚各国尚处于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因此,在分校的筹备和运营过程中,务必做好合规研究,确保分校的运营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这包括了解所在国对外资教育机构的经营许可、人员招录、设备采购、审计和纳税等法律和政策。

“只有确保分校合法合规运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保障分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施越说。

作者:陈淑莲

编辑:孙晓波

运营编辑:肖冉